今年3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心理安全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去年3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有3000万名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到心理问题困扰。

  习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只有三方相向而行、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让每一朵花蕾都能向阳而生、健康绽放。

  家庭不妨多点“松弛感”。“松弛感”是这两年网络上的热词,指的是一种包容的生活氛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大家彼此尊重,遇上问题一同面对。“有个不扫兴的父母是种什么体验”等相关话题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参与,有人分享自己和父母的相处,可以一起出去旅游,不会因为价格而抱怨;可以一起吃烧烤,不会因为没吃过而拒绝体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总能在社会化媒体或者真实的生活中看到因辅导孩子作业而崩溃的家长,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说学习就“鸡飞狗跳”,是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鸡娃”寄托了家长对子女的期盼,但过多的加压加码,也有一定的可能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倒不如多点“松弛感”,给予孩子一个更宽阔、更自由的空间,让其可以顺应自身规律健康成长。

  学校应该多点“归属感”。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往往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甚至会出现“开学综合征”“考试焦虑症”等情况。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学业指导以外,学校应该打造更加全面的培养机制和更加良性的学习环境,让学校教育更有温度,增添学生“归属感”。比如,保障充足的课间活动,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尊重个体差异,创设多样化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护意识等。

  社会致力多点“安全感”。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要逐步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积极倡导关爱、尊重、理解和包容的社会氛围。尤其要打通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机构之间的壁垒,着力解决重视不够、诊疗不足等问题,推动资源整合联动,最大限度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要持续加强法治建设,大力加强法治教育,用法治阳光照亮更多少年儿童的成长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现实版《周处除三害》,3600余人被骗!他创立“灵修”组织骗财骗色:谁不守规矩,就让每位学员发言批评

  雷军的烦恼来了!小米SU7实车已到店:有销售担忧卖得太好产能跟不上,会让我们消费者等太久

  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就菲方派船只非法侵闯仁爱礁实施运补向菲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

  河南一患者花120万打了一针抗癌药,1个月后癌细胞消失五分之四:这药真贵,但能救命